欢迎访问临渭区党建网!今天是
 
 
  1. 首页
  2. 自身建设
  3. 理论学习
  4. 正文

任用和管理“大学生村官”的思考

发布时间:2009-05-07 10:25:30    来源:
作者: 王英 刘凯 
  去年,根据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的安排部署,蒲城公开选聘29名“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这不仅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力之举,也是培养和造就一批“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有效途径,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希望所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经过岗前培训,这些“大学生村官”去年9月上旬 “走马上任”。任用和管理“大学生村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针对问题培养和管理好这个群体,为“大学生村官计划”提供长期性、连贯性支持和保障,笔者深入基层进行一番走访、调查后提出一些探讨意见。
  一、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上的“扎根”问题。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原因较多,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就业的考虑。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认为担任“村官”是在就业压力下的无奈选择,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仅占四分之一左右。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是由于上级党委政府在招聘前的一些优惠承诺,这些大学生表示在担任一段时间“村官”后,会通过考公务员、考研、提拔等途径,尽管脱离农村基层。可以看出,到农村担任“村官”,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选择。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教育引导大家在思想上扎下根来,集中精力、发挥聪明才智,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有所作为,是今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职责定位不明确,工作上很不适应。“大学生村官”非官非民,担任助理这样的虚职,并没有多少实权,最终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支书或者村主任手里,有什么想法,想要开展工作,要是得不到其他村干部的支持也只能无可奈何。一些地方的村干部不想让“大学生村官”插手本村的事,一般就安排其打打字、写写报告、会议记录,送材料诸如此类的琐碎之事。“大学生村官”只是个摆设,大学生的才能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三)对大学生村官缺乏有效管理。虽然出台“大学生村官”的管理考核管理办法,但管理和考核机制还很不健全,导致部分乡镇以轮训或中心工作需要的名义挪用“大学生村官”, 做免费的劳动力,把“大学生村官”安排到乡镇一级打杂,严重违背了大学生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本意。另一方面,对“大学生村官”缺少必要的配套技能培训,自己对当地的情况、如何做工作、工作的困难一无所知。
  二、建议及对策
  一是出台刚性规定,破除模糊身份。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身份,是使用和管理好这个群体的首要条件。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中央的导向性政策,相关规定很灵活的,这给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出相应政策,留下很大空间。当前应当按照中央《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精神,依据“先定身份、后定行为”的原则,尽快出台刚性规定,对“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进行科学界定,使“大学生村官”的干事创业、使用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是加强教育引导,强化内在动力。首先,要加强对农村工作的宣传教育,使他们正确全面了解农村工作的性质、内容、状况,避免心理预期过高,造成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其次,要加强就业观念引导,使“大学生村官”增强职业风险意识,认识到人事制度改革将会使越来越多的 “铁饭碗”变成“泥饭碗”。再次,要加强价值观引导,使“大学生村官”认识到金钱、地位不是衡量自身价值实现的根本标准,要积极投身社会,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要加强工作定位的引导,使他们淡化“官”念,增强服务意识,甘心做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员、引导员。
  三是建立社会联动机制,强化社会支持。完善社会联动机制,强化社会支持也是使用和管理好村官的重要途径。目前,建立由组织部门指挥、全社会参与执行的社会联动机制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新闻媒体应大力宣传他们成长成才的先进事迹,增强社会对“大学生村官”职业的认同度;各高校则要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交流、学习和展示平台,帮助推广经验,解决问题,解疑释惑;金融机构应当积极出台政策,为“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提供小额贷款、减息贷款、无息贷款等资金支持;科研机构则要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科技信息、新技术新技能培训等科技信息支持;组织部门不仅要大力推动以上社会力量积极行动,还应当探索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做好工作流程安排,甚至可以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力求让社会联动机制健康运行。
                                                 编辑: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