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渭区党建网!今天是
 
 
  1. 首页
  2. 人才工作
  3. 专家建言
  4. 正文

人才活力“放”中来

发布时间:2016-08-29 10:26:46    来源:

政贵清简。简政放权作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先手棋”,是贯穿于改革举措的一条红线。《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破除体制机制束缚,为人才创新清障,对于释放人才红利,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近些年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以来,一些地方和部门大力推进简政放权,使人才活力得到有效激发。以下放职称评审权为重点,给用人主体更多自主权;清理和减少职业资格许可,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简化审批手续,为人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然而“管理过度”现象也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才管理中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饱受诟病。人才评价标准一刀切,行政权力干预专业权威,“评人的不用人,用人的不参评”;动辄用“参公管理”约束科技专家,高层次人才被不必要的审批、评比所累;体制内外壁垒森严,重重门槛“绊住”科研人才自由流动的步伐;行政干预科研方向,科研人员无权处置科研成果,等等。所有这些有形的、无形的条条框框捆住了人才的手脚,浇弱了创新创造的火焰,制约了人才活力的释放。

权力的背后有利益。一些权力之所以放不下去,很大程度在于管理部门惦记着自己的利益。但凡以部门和个人私利为中心,放权就是一句空话,束缚人才的体制机制障碍就难以清除。打破部门利益藩篱,必须勇于自我革新,把该由基层做的就交给基层,该由用人单位办的就交给用人单位,该由市场运作的就交给市场。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人才适不适用,用人单位最清楚。浙江和湖南两省把用人权、职称评审权下放给高校,提升了人才评价的准确度,更好地促进了人才的优化配置,激发了人才的创新动力。积极探索推进人才管理简政放权,必须科学设计、统筹协调、稳妥操作,但也要克服那种对下放权力“一放就乱”的顾虑心理。只有消除各种有形无形的栅栏,打破各种院内院外的围墙,才能让创新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用行政权力的“减法”换来创新创业的“乘法”。

人才活力是“放”出来的,不是“管”出来的。要防止简单把人才当干部管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建立以科学家为本位、以科研为中心的体制机制,“让科研人员享受最好的服务,却感觉不到行政力量的存在”,造就了生命所的创新传奇。创新创造是一个艰辛研究、漫漫求索的过程,它需要时间、需要专注、需要自由、需要包容。要把人才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让人才有更充足的精力深耕专业。要尊重科学研究规律,支持科研人员自主确定研究方向、使用科研经费、处置科研成果,享受成果转化收益。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不一味苛求快出成果多出成果而干涉研究,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放权不是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要坚持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为创新人才“站台”,就要善于把具体的“抓”、有形的“管”,变成宏观的“调”、无形的“助”。坚持人才需求为导向,更多地变政府部门“端菜”为人才自己“点菜”,清除阻碍人才创新的“堵点”。尽可能利用市场机制、社会力量,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职能。进一步把该放的权放出、把不该管的事交出,集中力量把该管的管好、该服务的服务到位,有效推进改革,让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更大限度地迸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