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渭区党建网!今天是
 
 
  1. 首页
  2. 媒体要闻
  3. 正文

既要金山银山 又要绿水青山

——领导干部为政新思维系列谈之三

发布时间:2015-10-29 14:33:25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本报评论员 

  发展的目的是民生改善、人民幸福,如果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并为此付出高昂的环境代价,把基本的环境都给破坏了,最终是得不偿失。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政绩考核“不简单以GDP论英雄”;环保部门约谈污染严重城市的市长;损害生态环境终身追责、党政同责。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领导干部头上的“生态紧箍咒”越扎越紧,过去那种靠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一时增长的发展模式已寸步难行。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是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可持续发展,重视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但也有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发展不可避免要付出破坏生态环境的代价、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等错误的思想观念也在少数干部身上存在。地下水污染、雾霾围城、土壤重金属超标,环境事件频频出现,残酷的现实警醒我们:只看经济数据不顾生态环境的发展,终究是透支健康和未来。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必须从现在就紧紧抓起来。

  守护绿水青山,留住蓝天白云,是人民福祉所系,也是对子孙后代义不容辞的责任。发展的目的是民生改善、人民幸福,如果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并为此付出高昂的环境代价,把基本的环境都给破坏了,最终是得不偿失。经济增长是政绩,生态保护也是政绩。“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如果其他条件相差不大,谁都愿意到拥有绿水青山的地方投资发展、工作生活。清新的空气就是人气财气。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经济要发展,环境要友好,这是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要做到鱼与熊掌兼得不容易。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不良思维,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推动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探索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新路。特别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把握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坚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向创新要动力,向人才要红利,向科技要效益,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才会坚实。

  政声人去后,自有春秋言。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要给后人留下赞叹,而不能留下遗憾、留下隐患。山西右玉历届十八任县委书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带领全县人民“植树造林、改造山川”,经过60多年艰苦奋斗,硬是把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塞上绿洲。他们的政绩写在山川大地,印在老百姓心里。领导干部当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境界,创造金山银山,守住绿水青山,让人们在享受到富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