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基层基础 提升组织活力
发布时间:2012-05-07 08:22:48 来源:
中央部署开展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是巩固深化创先争优的重要举措,也对抓实建强基层组织提出更高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部署要求,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活力,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是今年各级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渭南市委紧紧扭住当前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和关键,从解决影响和制约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性问题入手,以“秦东党旗格外红、干群关系格外亲”活动为载体,着力抓责任、抓保障、抓提升,努力把基层组织建设年办成党建提升工程、党建惠民工程、群众满意工程,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建设陕西东大门中的引领力和保障力,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献礼。
三位一体强责任。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核心是落实党组织书记在党抓党的政治责任。我们着力健全完善定责、考责、问责“三位一体”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体系,不断强化县、乡、村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书记抓、抓书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一是健全定责机制。市委明确提出,县(市、区)委书记既要是项目书记、稳定书记,更要是党建书记。认真落实县(市、区)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做到重点工作亲自研究,重要事项亲自把关,重大活动亲自部署。目前,全市市、县两级党委常委建立新的党建联系点391个。二是健全考责机制。建立“县乡村三级书记联述联评联考”制度,每年七一前,在全市分级分批开展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就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向上级党组织、向本地本单位党员干部群众述职,接受评议。三是健全问责机制。市委明确提出,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好党建是本职,抓不好党建是失职,不抓党建是渎职;明确把基层党建工作纳入县(市、区)目标责任考核当中,加大比重份额;建立基层党建工作考核奖励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凡出现“无组织的村”、“无书记的支部”以及长期瘫痪软弱组织得不到整改等重大问题的,严格追究县、乡党委书记和组织部门责任人的责任。
三项保障夯基础。有效有力保障是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的前提和基础。结合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我们加大基层组织建设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确保基层组织有人管事、有钱干事、有地方办事。一是加强工作力量。继续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到今年年底,实现全市一半以上的村有一名大学生村官;年内公开考选一批大学生充实到社区,三年内实现一社区一名大学生社会工作者目标;集中选派一批熟悉党务工作的科级以上退二线干部到重点非公企业和重点社会组织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二是加大经费投入。从今年起,建立农村(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专项经费,以全市农村党员人均100元为标准,按比例分别纳入市县财政预算,用于村级活动经费。在试点的基础上,制定落实村干部待遇的政策文件,明确最低工资标准,以绩效奖励等方式增加村干部待遇,今年将村“两委”主要干部工资标准提高到每月500元,明年达到省上要求。三是建好活动阵地。分两年完成无场所村的建设任务,打造1000个标准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活动用房,切实解决目前一些场所建设没有用地的问题,认真落实房地产开发企业按建房面积一定比例为社区无偿提供办公服务阵地的规定,确保社区工作用房。
五项举措抓提升。一是抓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提升。对任职时间较长的优秀乡镇党委书记提拔享受副县级待遇,探索省级重点镇优秀党委书记进入县(市、区)党政班子任职的办法,稳定搞活乡镇党委书记队伍。近期,我们将陆续组织全市“十佳乡镇”、“百强村”的党组织书记到苏州等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提升培训,打造一批引领全市农村发展的排头兵。二是抓好基层党组织升级晋档。深入开展“乡创十佳、村晋百强”活动,力争到今年年底,全市一二类村达到60%以上,四类村控制到4%以下,年内培育100个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的示范村,力争到今年年底,建设10个省级示范社区。三是抓好新领域党组织的全覆盖。适应农村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的需要,推进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与园区联建、村与社区联建,探索“联合支部”、“产业支部”等新型党组织设置模式;探索“党总支(党委)建在社区、党支部建在小区、党小组建在楼幢、党员作用发挥在示范岗”的组织体系,深入推进社区党建工作;力争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全市“两新”组织中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全部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和工作全覆盖。四是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以“党性教育、能力培育”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双育工程”,组织开展党员干部争当致富领富带头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公开承诺、民主评议党员等活动,总结探索党员“年检”经验,形成纯洁党员队伍的新机制;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题,健全党内关怀激励机制,激发党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五是抓好城乡统筹、结对帮扶活动。扎实实施“秦东党旗格外红”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好市县领导干部下基层“三问三解”活动,推进市县部门与贫困村结对帮扶活动,帮助包联村谋划好思路、建设好班子、完善好制度、开展好活动、发挥好作用,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基层满意,群众欢迎。